李维靖是我的研究生。长期跟随我临床。
上周碰到一例尿频患儿。我让他整理和总结。他记录下了我们诊疗的点点滴滴。供同道参考
遥遥妈:李医生,上上周(7月1号左右)我们一家人带儿子去游长江三峡,上周六回来发现他有点尿频,刚解第一泡没多久又要尿,间隔比较近的第二,三泡尿有时候能排少量尿液,有时候想解但是解不出。还说快尿完的时候小鸡鸡有点点痛(基本是白尿尿不痛,黄尿尿痛)。夜间表现正常,能一觉到天亮。
外观看小鸡鸡没有明显异常,只是包皮有点长,但每天都翻开洗了,没有尿垢。后来儿外科说包皮有点红,开了外用药,用了三天还是无效。之前查了三次尿都正常,有些老人又熬点车前草水喝喝看,结果喝了两天无效(旅游期间喝水比较多,也不知道这病跟旅游有没有关系)。某医生开清暑热中药,无效。周五看外科开了外用喷剂,还是无效。
今天(7月13号)白天尿频,刚尿第一泡(尿量多),没过几分钟马上要尿第二,第三,甚至第四泡。感觉一泡尿要分几次才能排尽。遥遥爸爸是细心人,他将儿子13日的小便次数和大约量记在了表格之中。一看还真让人震惊。因为基本上是20-30分钟就有一个记录,最近的记录竟然只有5-10分钟。量简直少而又少,有时60毫升,有时20毫升,有时只能用滴来表示,有几次是十秒种内4-8滴尿,还有一次为2分钟未排出一滴尿液。所有症状,一旦入睡就没有了。再次去医院检查,尿常规和B超完全正常,包皮也没有发红和炎症,只是偶尔挠小鸡鸡说痒
李医生,求你了!您听我描述,帮我看看到底怎么了?感染性感觉还好治疗,但现在查下来的结果都很正常,很担心,希望能得到您的帮助,谢谢。
回复:遥遥妈你好,从你描述的症状来看应该是神经性尿频,中医看属于淋证(心肝积热型),我试着开一个处方,你先在家里推推。因为没有见到小孩,不知详情,没有四诊合参。所以,还是建议你带来诊所让我和廖老亲自看看,以免耽误你孩子的病情。处方为: 清心经2min、清小肠经2min、清天河水2min,下推七节骨3min,推箕门1min,揉三阴交1min,摩丹田3min,摩揉百会与涌泉各2min。
7月14日奶奶和爸爸带着遥遥来了,告知在家按上方推拿,症状稍缓解。孩子看起来活泼好动,脾气有些急躁(抢别的孩子玩具),脘腹胀满,不硬,纳、眠可,孩子舌干,舌尖红,苔白,脉弦数,大便稍干。
考虑同前,方如下:
清心经2min,清小肠经2min,清天河水2min,下推七节骨2min,横擦腰骶透热为度,脊柱操作2min,双点门(风府风池,百会)5min,点揉关元1min,会阴或龟尾1min
辩证分析: 小儿生理特点为心肝常有余,为稚阳之体,故病理上也以实热证为多见,常见如夜啼,发热等病症。尿液的生成与排泄与五脏的关系如《素问 ·经脉别论 》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该患儿平素喜动,性情急躁易怒。《内经 》云:“ 心者 ,五脏六腑之大主也 ,精神之所舍也”,心的功能活动主宰其他脏腑的功能活动。热扰动心神 ,神志不宁 ,膀胱开合失司 ,故出现尿频。心为君主之官, 心经有热,热扰心神,则心神不宁,则可危及诸脏腑,致杂证丛生。气血充于心,养于神,心神安宁,脏腑气机旺盛有所统摄,则各司其职。气血亏虚,心失所养,神志紊乱,而使“州都之官”无所主,以至统摄失职,而见尿频。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调节津液的输布与代谢:津液的输布代谢有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机的郁结也会导致津液的输布代谢障碍。因此,肝气“逆”或“不化”时都可使小便不利。故以清心肝经为主。
但因该患儿患病有半月余,属久病,故以关元,丹田(小腹)、腰骶部的操作为次要的操作手法,为培补元气。又从西医考虑儿童之所以会遗尿,尿频,难以憋尿等,和其神经发育不完全有内在联系,故增加了双点门(囟门或百会;风府)、脊柱操作、会阴穴,此为局部操作,以达到促进其神经发育的效果。
遥遥妈:
今天(7月15号)早上没有出现尿频,于是就送幼儿园了。今天晚上还是过来推拿哈,多巩固几天,效果很明显,非常谢谢!
7月16,患儿排尿已经正常,遥遥妈说再巩固几次,根据前方加上一些调护正气的穴位,很成功的治愈了一例疑难杂症。
注:该文字为聊天记录整理,故有些文字顺序经过整理。
廖教授点评
诊断:
病名:尿频(西医“神经性尿频”)
病机:肝气不舒,肝经(筋)拘急
膀胱不约
因为不痛,诊断淋症有些牵强。直接用尿频好些。反正中医的病名就是主要症状。不要因为《中医内科》中没有病名就不敢命名。
治法:舒肝缓急,约束膀胱。
处方:
1.心肝同清、清天河水、清小肠,二人上马、捣小天心是传统治疗尿频的穴位。我让李医生做了。
2.双点门和上月球。加强刺激大脑,缓解神经紧迫。
3.前小腹,后腰骶操作令热。另外特别强调李医生加龟尾和会阴。以加强约束膀胱。
以上方法有古方,有创新。
个人长期观察发现对小便的调理有很好的作用。
点评李维靖老师整理的病案
作者廖品东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bb12970102ux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