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异常瞬目症的临床思路与治疗
【定义】指眼睛不自主地频繁开合运动,又称眨巴眼。每分钟眨眼在20次以上即为本病。
【病位】眼、肝、脾、大脑。
【病势】动有余、静不足。
【病性】有虚有实。
【病因】急躁动怒,营血暗耗
【病机】肝旺风动、目胞失控
【理论依据】
一、中医
1.眨在眼,病在眼
本病频繁眨眼,就应该从眼睛找问题。正常眼睛眨眼有度,现在眨眼太多,就不正常了,而且是眼睛的不正常。痒了?干涩了?灼痛了?异物侵入了?这些都是容易想到的!其中,痒以揉为主,干涩以眨眼为主,灼痛以红肿为主,异物以刺痛为主。于是,眼睛的干涩成了人们关注最多的问题,因为眨眼本身有利于泪液分布,能湿润眼球。这种思路要求认真检查眼睛,要求局部重点处置眼睛,要求刺激泪液分泌。
2.五轮之中,眨眼最关乎脾
中医将一个眼球按五行分类。瞳孔属于肾,黑睛属于肝,白睛属于肺,脉络属于心,眼胞属于肌肉,肌肉为脾所主。眨在眼,是上下眼胞(肌肉)的频繁运动。于是,推导眨眼乃脾虚成为可能。结合眼睛局部干涩为失去濡润,那可是气血的功能。而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脾气不足,气血不充,目失所养,血虚风起,才频繁眨眼。
从动静角度考虑,眨眼是动有余,静不足。脾还主静。脾虚了,不能静,就动有余了。看来无论如何眨眼都与脾脱不了干系。
这种理念要求治在脾,要求益其气,养其血。
3.肝开窍于目
虽然有五轮学说,但总领眼球的却是肝。《内经》“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还是五行学说,将五官中的眼睛划归肝所主。
肝藏血,又开窍于目,肝还主升。这三点成为了眨巴眼最直接的原因。
脾虚血少-血库亏空-肝气不升-目失所养-眼干涩-眨巴眼,思路多么清晰!
在动静之中,肝主动。眨得太频繁,动得太多,显系肝旺。与脾虚静少相关联,就会生出“肝旺脾虚”来(理论上肝旺脾虚,不应该脾虚肝旺)。
自然界气候中,“风”是游走动荡的。眨眼太过,风之盛也。风也是肝所主,这是“肝旺风动”病机的主要支撑。
4.目系系于脑
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两目即脑汁所生,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瞳人白色是脑汁下注,名曰脑汁入目。”原来,眼睛所视,成象于脑,眼睛调节的本质在脑而与肝、脾等无关。
“眼睛-脑髓学说”要求眨巴眼从大脑思考。频繁眨眼,应该责之“脑失控”和“目系急”。其中目系为脑与眼球之间的联系通路,它拘急,必然不断牵动,才频繁眨眼的。
二、西医
1.眨眼的生理
眼睛最“娇气”“眼睛不揉沙子”意指其容不下任何异物。眨眼时,眼泪能洗掉眼球表面的细微灰尘,保持眼部的清洁、湿润。眨眼是眼睛自我休息的重要方式。
瞬目为眼睑的一种极短暂和不由自主的开合状态,持续时间约0.3~0.4秒,间隔时间一般为3~4秒。瞬目有助于泪液分泌,润湿眼球表面,保护眼角膜、避免损伤、防止异物等。当风沙或飞虫接近眼睛的时候,眼皮会自然眨动,这就挡住了沙粒和虫子。如果长期不眨眼,眼球上的泪膜会很快蒸发,眼睛会出现干涩不舒、刺痛、流泪。反射性瞬目是外界刺激下人体的本能的反应,眨眼受大脑皮层控制,其传入通路是三叉神经,传出通路是面神经。眼睑有两种肌肉,一种为眼轮匝肌,形状似车轮,环绕眼睛,它收缩时眼睑就闭合;另一种为提上睑肌,它收缩时眼睛就睁开。这两组肌肉协调地收缩、放松,眼睛睁开、闭合自如。
2.异常瞬目机理
儿童频繁眨眼,每分钟达20次以上,不伴有面肌痉挛和其他全身症状,具有相对独立的临床症状,无神经系统疾病,称为儿童多瞬症或儿童异常瞬目症。若合并眼部器质性病变或神经系统疾病者称为儿童瞬目综合征,该为小儿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与儿童抽动症的机理相类似。
可见,儿童频繁瞬目的发病原因有眼部屈光不正、眼表及眼附属器疾患、不良生活及用眼习惯、铅污染、抽动障碍等全身疾患及心理因素。我们可认为大多数儿童的频繁瞬目首先由眼部疾患引起,神经、心理因素异常是加重或使其反复发生的重要原因。
【治疗】
一、原理
抑木(肝)扶土(脾),养血揉筋为本病的基本治法。
配合眼睛局部操作和调节目系的方法。
二、治法
1.中药:胡黄连、夏枯草、木贼、菊花(抑木)、白术、茯苓、葛根(扶土)、当归(养血)、白芍、甘草(缓急柔筋)。
2.小儿推拿:心肝同清、捣小天心、清天河水、掐揉二人上马(平肝镇静)、按揉照海、申脉(调节开合)、补脾经(益脾气)。眼睛局部操作:头面四大手法,双点门,点睛明、承泣、四白、攒竹穴,按揉目上眶、熨眼、扫散法(局部活血、缓急)。
【调护】
1.积极治疗眼病,纠正不良的生活及饮食习惯,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注意眼手卫生,并适当进行心理疏导。
2.纠正儿童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适当增加B2、B12、锌、铁等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摄入,多吃绿叶青菜。
【支撑材料】
1.病因病机
《灵枢·大惑论》“五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银海精微》“泪乃肝之液。”
《诸病源候论》“目,肝之外候也。”
《素问·金匮真言论》“东方青色,人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
《审视瑶函》“目札者,肝有风也。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而不能任,故目连札也。”
《小儿药证直决》又名眼睫连劄,指两眼频繁眨动,为肝风上乘所致。
《兰室秘藏·眼耳鼻门》“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脾有诸阴之首也,目者血脉之宗也,故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
2.治疗方法
《幼幼新书》“目连札不搐,得心热则搐。治肝泻清丸,治心导赤散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