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视近物清楚,视远物不清楚或模糊。
【病位】眼目
【病性】以虚为主。
【病势】当升不升,升提无力。
【病因】久视伤目,先天禀赋弱,心胆虚怯,精血亏虚。
【基本病机】目力不及,成像模糊。
【理论依据】
一、中医
1.中医眼的结构与目系
眼位于头面,左右各一,是人体视觉器官。眼睛明亮,灵动,被古人誉为“精明之府”。五官中,肝开窍于目,正如《灵柩脉度篇》“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但眼睛的各个部分又归属于不同的脏腑。《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从而建立起了瞳仁属肾,白睛属肺,黑睛属肝,目胞属脾,脉络属心的中医五轮学说。
与眼睛相关联的经络主要有: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睛明穴;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瞳子谬穴;手少阴心经支脉系目系;足厥阴肝经连目系;手少阳三焦经支脉至目外眦;手太阳小肠经终于目内眦。奇经八脉中,督脉一支合足太阳于目内眦;任脉循面入目眶下;阴跷脉连属于目内眦睛明穴;阳跷脉至目内眦。《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脉者,皆属于目。”《灵枢·口问》“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灵枢·邪气藏腑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
清代 王清任《医林改错》“两目即脑汁所生,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
2.中医视觉形成
古人很早意识到视觉是人眼对光所产生影的成像。如《墨经》“目以火见”。明确表示人眼依赖光照看清物件。《吕氏春秋·任数篇》“目之见也借于昭”。《礼记·仲尼燕居》“譬如终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烛何见?”。《潜夫论》谓“夫目之视,非能有光也,必因乎日月火炎而后光存焉”。在颜色方面,周代分为“正色”和“间色”。“正色”指“青、赤、黄、白、黑五色”。“间色”由不同的“正色”以不同比例混合而成。《孙子兵法·势篇》有“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可见,立竿,见影,辨色,影与色定格于大地或纸张上成为“景”的过程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
大地成景依据光,景物最终存储于地上和纸张。天人合一观使古人意识到眼睛看见东西的必要条件是光照,所见之物应该是光之影投射于人体某个如大地和纸片一样的器物上。如果肝开窍于目,则成像在肝(传统中医观)。如果两目系长于脑,则成像在脑(《医林改错》观)
光,谓之无形,景物却有形。视觉成像是“无中生有”。这个“有”必须一定的物质基础。在人体只能是气血,还不是一般的气血,是人体中最为珍贵的潜藏于下焦的精和血。受此理论影响,中医望神才首重望目之精光,望目之神才能决断生死。
精血之源在肝肾。因此,视觉的关键在肝肾。
3.近视机理探讨
近视表现为视近容易,视远困难。故目力不及为近视的基本病机。
(1)心胆虚怯:眼神为生命象征,而心藏神,主宰人体生命。眼为清静之器,胆为中精之官;眼之精汁与胆汁同源,而胆主决断,主勇怯。加之近视之人,目无光彩,目珠呆滞,胆小怕事,故传统中医推论近视乃心胆气虚。如《灵枢》“怯士者,目大而不减,阴阳相失,……肝系缓,其胆不满而纵”。《证治准绳·杂病》“治之在胆肾,胆肾足则神膏厚,神膏厚则经络润泽,经络润泽则神气和畅而阳光盛矣。”
(2)精血不足:成像依懒精血,精血影印景物。精血足则成像清晰,精血亏则成像困难。故精血不足为近视的另一常见病因。精血中,肝藏血,肝开窍于目;肾藏精,肾主瞳仁。故精血不足首先责之于肝肾虚。这是传统中医治疗目疾的重要原则。近视也不例外。
二、西医
1.流行病学及病因
国民体质监查表明:我国青少年近视发生率高达60%以上。引起近视原因可能与遗传、发育、环境、疾病和用眼习惯等有关。其中用眼不当为首要发病因素。
2.近视形成原理
(1)屈光调节:正常两眼屈光力和眼球前后轴的长度互相匹配。静止(不调节)状态下,远距离(5米以外)物体发出的平行光经眼的屈光系统折射,焦点将分毫不差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物象。如果屈光力不变,近距离(5米以内)物体发出的散射光经折射后,其焦点将落在视网膜之后,影像变模糊。为了看清近距离目标,眼内睫状肌将收缩,晶状体弯曲度增加,屈光力增强,焦点提前,看近物才清晰,这就是屈光调节。调节力的强弱取决于睫状肌的收缩、晶体悬韧带的张力和晶体本身的弹性,以及物体的远近等。
(2)假性近视与真性近视:假性近视多因长时间、近距离,或不良身姿下看书,如伏在桌上、或在动荡的车厢,或光线不稳定,眼睫状肌因调节频繁和高强度调节而处于紧张与疲劳状态,最终失代偿或痉挛,调节难以为继,形成假性近视。可用睫状肌麻痹药物消除。如果趋势不改,病因不除,眼的调节和辐辏联动,可因为眼外肌对眼球的压迫和眼内压力改变使眼轴变长形成真性近视。
【治疗】
一、原理
增目力为近视的基本治法。肝肾亏虚宜补益肝肾。心胆虚怯宜养心益胆。
二、治法
1.中药:枸杞、熟地、枣皮、黄精、鹿茸(益髓填精,补益肝肾)、党参、远志(益心气,宁神醒脑)、枳壳、青皮、竹茹(温胆强胆)、石决明、菊花(清热明目)、防己、木瓜(缓急,解除痉挛)。
小儿推拿:补心经、补肾经、清补肝经(针对近视所在脏腑)、天门入虎口、扣拨阳陵泉(解痉、缓急)、揉二人上马与揉肾顶(补肝肾,益精血)、眼睛局部操作(①起式:拿揉项三线,拿颈夹脊,拿五经,按揉背部膀胱经。②点穴:攒竹、鱼腰、太阳、承泣、球后、瞳子髎、阳白)。③振鼻根。④取泪法。⑤按揉目上眶。⑥收式:叩前额、振前额、叩颈椎、擦头颈之交)。
【注意事项】
1.养成良好用眼习惯:阅读、书写、影视等保持正确姿势和适当距离。长期视物中途最好闭目养神或远眺5-10分钟。养成做眼保健操习惯。
2.根据近视临床疗效与患者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小,效果越好。故应定期检查视力。及早发现,及早干预。
【支撑材料】
隋《诸病源候论》“目不能远视”
《证治准绳.七窍门》"能近怯远证"。
清《目经大成》始称"近视"。
《灵枢》“怯士者,目大而不减,阴阳相失,┉肝系缓,其胆不满而纵”
《素问·脉要精微论》“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黑白,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审视瑶函》"此症非谓禀受生成近觑之病不治者。盖言平昔无病能远视,忽目患能近视而不能远视者。"
《审视瑶函·瞻视昏渺症》“精生气,气生神,肾精一虚,则阳光独治。阳光独治,则壮火食气,无以生神,令人目暗不明。”
《仁斋直指方·眼目方论》“故肝肾之气充则精采光明,肝肾之气乏则昏矇晕眩。”
《审视瑶函·开导之后宜补论》“夫目之有血,为养目之源。充和则有发生长养之功,而目不病,少有亏滞,目病生矣。”
《原机启微·亡血过多之病》“目之为血所养者明矣。手少阴心生血,血荣于目;足厥阴肝开窍于目,肝亦多血。故血亡目病,男子衄血、便血,妇人产后崩漏,亡之过多者,皆能病焉。其为病睛珠痛,珠痛不能视,羞明隐涩,眼睫无力,眉骨太阳,因为酸疼。”
《审视瑶函·识病辨症详明金玉赋》“血少神劳精气衰,则瞻视昏渺。”
《兰室秘藏·诸脉者皆属于目论》“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脾者诸阴之首也,目者血脉之宗也,故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
《原机启微·羌活胜风汤方解》“夫窍不利者,皆脾胃不足之证。”
《审视瑶函·识病辨症详明金玉赋》“近视乃火少,远视因水虚。”
《审视瑶函·能近怯远症》“阳不足,阴有余,病于火少者也。无火,是以光华不能发越于远,而拘敛近视耳。治在胆肾,胆肾足则神膏厚,神膏厚则经络润泽,经络润泽则神气和畅,而阳光盛矣。”
《审视瑶函·诊视》“凡病目后,宜滋肾水,何也?目以肝为主,肝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若滋肾水,则水能生木,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生生不已,其益无穷。”
《眼科阐微·老年眼症》“乃五脏六腑之源,开发神机之本。欲养精血,先调胃气,胃气一壮,自然生气生血,气血即足,则气血之精粹者,自然上升于目,而光明生焉。”
《审视瑶函·浊害清和症》“水升而火自降,火降而邪气自除,目自明矣。
《审视瑶函·瞻视昏渺症》“滋阴则火自降,养肾则精自生。”
《证治准绳·干涩昏花症》“治惟滋阴养水,略带抑火以培其本,本正则清纯之气和而化生之水润。”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