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厌食
【定义】指一段时间内,小儿每天进食量明显低于同龄儿童,或不随增龄而增加,并影响其生长发育。
【病位】胃肠、脾(胰)
【病性】有虚有实,以实为主
【病因】素体脾虚、喂养不当、长期运用中西药、惊恐
【基本病机】胃肠空间相对或绝对狭小(中焦壅塞)
【理论依据】
一、中医
1.进食的生理过程
食从口入,便从前后二阴出。食进去米面饮料,出来大便小便。从入到出,变化明显。中医将这一过程称之为运化。“运”者运输,指食物体积、干湿、形态、位置等物理变化;“化”者变化,指食物性质、成分等的根本(化学)变化。只有通过变化,米面才提供能量,猪肉才长成人肉,鸭血旺才变成人血,牛筋才筑起人之铁壁铜墙。古人通过粗放的解剖、天人合一的思辨观和长期反复临床实践发现从口腔开始,经食道、胃、小肠、大肠,直到肛门,还包括肝、胆、三焦、脾(胰)等都参与了运化。并创造性地赋予“胃主受纳与腐熟”、“脾(胰)主运化而升清”、“肝主疏泄”、“胆贮藏排泄胆汁”、“小肠主分清别浊”、“大肠传导排泻糟粕”“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渎”、“肾开窍于前后二阴”等科学观。正是这些脏器密切配合完成水谷运化,人体的气血才有来源,能量才有保障,生命才得以维系。
水谷运化全过程有如下特点:
(1)管道系统。从口腔直至肛门为一完整管道。肝、胆、胰等也通过一定方式与这一管道相通。
管道以“通”为用,最忌壅塞。管道通畅是进食的必要条件。
(2)下行趋势。食物从最上边的口腔进入人体,大便从最下面的肛门排出,整个过程是下行趋势。运化在下行趋势中完成。
下行以降为顺,最忌上逆。下行趋势与人体从外界摄入食物相一致。
(3)蠕动为征:只要进食吞咽,只要转运,只要气血生成,只要糟粕排出,整个管道系统就“动”。它不是一般的动,而是一种神秘的、特殊的、按时、按一定顺序、依节段渐进地运动。这种运动被称之为“蠕动”。
蠕动是胃肠的特征,更是生命的特征。进食需要动!
2.影响进食的主要因素
(1)胃肠容量。决定食欲的原因很多。最直接的原因是胃肠空间,特别是胃的大小。胃主受纳与腐熟水谷,被誉为水谷之海。海有大小之分。大海容量大,海水多;小海容量小,海水少。胃亦然之。大胃者容积大,特别能食,易消谷善饥;小胃者稍食即满,厌倦饮食,即使山珍海味也心有余而胃不足。
胃与小肠衔接,小肠与大肠相通。胃在上游,肠在下游。《内经》谓“水谷入胃则胃实肠虚,食下则肠实胃虚”。肠虚,胃之实才可能向下游转运,腾出空间接纳更多食物。如果下游肠实,腑气不通,上游胃即使空虚,也会因气机不降而壅堵,或胃内压力增高,产生腹部胀满等而不思食。
“满中者不能食”说明欲食者必中(胃)空。
胃部份切除者不能食,说明能食者大胃也。
下表是小儿胃的发育情况
胃是小儿发育最快,个体差异最大的脏器。出生时差异不大,5-7ml,但1岁时,几乎长大20倍,并且个体差异1倍以上,成人个体差异更高达5倍。胃小,怎么能吃呢?能吃与否的关键在胃的大小。
以上还仅仅是静态胃容量。“再吃点,撑下去!”说明胃有涨有缩。成人饥饿时静态胃约200毫升,但饱食后可撑到3000毫升以上。世界大胃王比赛,食量惊人,说明胃扩张潜力巨大。
还是那句话“再吃点,撑下去!”胃可以撑大,为防治厌食症提供了新思路。如果从新生儿起,餐餐多吃一口,顿顿添加一些,适当积点食,那么,孩子1岁,或成人后胃容量和胃的伸缩性会不会大很多呢?
(2)运化速率。除了容积大小和伸缩性外,运化的快慢直接影响进食量。运得快,化得快,胃肠在较短时间内排空,会增加饥饿感,想吃,并吃得香甜。运化速率要求所有参与水谷运化的脏器功能健全并且协调。如脾(胰)的升清,肝胆的疏泄,小肠的化物和大肠的传导等。
(3)心情、运动与饮食。心情舒畅吃得香,己所欲者欲多欲,“动摇则谷气能消(《华佗传》)说明进食与心情和适当运动有关。
3.厌食的根本症结--中焦壅塞
(1)胃肠不空。由于先天小胃,或胃的伸缩性弱,或胃的排空缓慢,或肠道不畅通,或胃肠外压迫等致胃肠空间绝对或相对狭小,不能满足受纳食物空间的需要,必然厌食。传统中医有积滞概念。积指有形之物壅塞,如宿食、肿块、息肉、痰浊、瘀血、粪块等,它们占据胃肠空间,使胃肠受纳面积绝对缩小。滞指无形之物壅塞,如气体、情志过极、细菌和细菌毒素等,当其充斥或充盈时,胃肠高压,腹部胀满,属胃肠空间相对狭小。
(2)胃肠不动。完全不动,有,少,诊断为胃瘫或肠麻痹。胃肠不动了,肯定厌食,属于急腹症(推拿可以处理急腹症,但需要提前告之病情,并取得家属同意)。临床多的是胃肠蠕动减弱而致胃肠排空缓慢,积滞内停,致胃肠空间狭小,管道不通,腑气不降而厌食。
传统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故厌食几乎都与脾虚有关,一味采用补脾益气治之。如果将运化动力归于脾,那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只有脾的健运,才有胃的排空;只有脾气的升,才有胃肠的降。但脾虚,运化无力,积滞必然产生,仍然不离胃肠空间狭小的基本病机。况且,已经积滞,还用补法,最容易满中,反而妨碍饮食。其实很多学者注意到了这一点,如著名儿科专家汪受传等根据今天小儿的体质和营养状态提出了脾胃“以通(消)代补”的观点,这是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
二、西医
1.胃的主导作用
(1)接受功能:食物经口腔、食道而进入胃内,如果胃的贲门功能障碍,食物可能难以顺利进入胃。
(2)储存功能:胃是一个舒缩性很强的器官。当我们进食的食物进入胃内,胃壁随之扩展,以适应容纳食物的需要,这就是胃的储存功能。不仅如此,胃壁还具有良好的顺应性,使胃内的压力与腹腔内的压力相等,当胃内容量增加到1500毫升时,胃腔内的压力和胃壁的张力才有轻度的增高,这时就感到基本“吃饱”了。
(3)分泌功能:胃液是由胃黏膜内不同细胞所分泌的消化液,主要成分有壁细胞分泌的消化液,主要成分有壁细胞分泌的盐酸;主细胞分泌的胃蛋白酶原;黏膜表面黏液细胞、黏液颈细胞和贲门腺、幽门腺和胃底腺的黏液细胞所分泌的黏液以及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等。
(4)消化功能:在胃黏膜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原的共同作用下,能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初步分解消化,而且还能杀灭食物中的细菌等微生物。
(5)输及排空功能:食物一旦进入胃内可刺激胃蠕动,起始于胃体上部,逐渐向幽门蠕动。胃蠕动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使食物形成半液状的食糜。食糜进入胃窦时,胃窦起排空作用,将食糜送入十二指肠,由此完成胃的最后一项工作。
2.小儿厌食症常见病因
(1)喂养不当。小儿时期以喂养方式不当引起的厌食为最多见。婴儿期未能适时正确添加辅食,影响婴儿吞咽功能的发展和良好饮食习惯的形成。婴幼儿
时期断奶过晚,使小儿对母乳产生过分的依恋,不易接受其他食物。吃饭不定时,生活不规律,吃零食过多,过食肥甘厚味,摄入的食物中营养搭配不合理等均可引起厌食。
(2)精神因素。精神因素是儿童厌食不可忽视的原因:家庭成员的进食观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进食行为,家长偏食的习惯使小儿摄入的食物单调,造成许多重要的营养素摄入不足,影响小儿的食欲。吃饭时父母的责骂、批评会造成儿童焦虑、紧张等情绪,导致食欲下降,进食减少,出现厌食。
(3)其他因素。补充维生素A、D过量,高血钙、铅中毒等也致食欲下降的原因。运动不足、代谢减少进食量就少。对新环境不适应,气候过热,湿度过高,疾病,服药等均可引起厌食。
【治疗】
一、原理
消食导滞,增大胃肠空间为治疗厌食的基本方法。该法对于各种厌食症均有效,而且见效甚速。在此基础上配合一定的健脾益气治法以求取得长期稳定的疗效。
二、治法
1.中药:枳实、陈皮(行气化积)、隔山消、山楂(消食化积)、白术、泡参(益气健脾)
2.小儿推拿:揉板门、清胃、掐揉四横纹(消食化积)、摩腹、揉腹、抱肚法(排气排积,增大胃肠空间)、推下七节骨(通腑泻下)、揉足三里(益气健脾)
【支撑材料】
1.病因病机
《灵枢脉度》所云:“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若脾胃不和,纳化失职,则造成厌食。
《脾胃论 ·卷上·脾胃胜衰论》“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脾胃诸病》“脾者脏也,胃者腑也,脾胃二气相为表里,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盛饮食者也。胃气磨而消之,则能食,……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气皆平调,则谷化而能食。”
《幼科发挥·卷之三·调理脾胃》“小儿之病,多过于饱也,或母有气实形壮者,其乳必多,求儿不哭,纵乳饮之,定乃伤子乳也。母之气弱形瘦也,其乳必少,恐子之哭必取谷肉粑果之类,嚼而哺之,不饱不止,定乃伤于食也。故小儿之病,胃最多也。”
《婴童百问·卷之八·疳伤第八十问》“夫哺露者、因乳哺不调,伤于脾胃,致令脾胃虚弱,渐不能食,血气减损,肌肉不荣,……”
《脾胃论·脾胃盛衰论》肝之脾胃病主要病机为木旺盛土,本部本证脉中兼见弦脉,或见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一二证,此肝之脾胃病也。
2.治则治法
《证治汇补·卷二》“不能食有虚有实,实则心下痞满,恶心口苦,宜消导,虚则倦怠,面色萎黄,必心下软和,宜异功散加砂仁。有虚痰者,六君子汤;用补脾不效者,宜二神丸,虚则补其母也。若善饮不能食,属胃热。脉洪而虚者,异功散加竹茹、黄连;脉洪而实者,人参白虎汤治之。”
《神应经·不能食》曰“少商、三里、然谷、膈俞、胃俞、大肠俞属积食也”。
《针灸资生经·食不下》载“魂门治饮食不下,腹中雷鸣。(铜)三焦俞治吐逆饮食不下(见腹胀)。胃仓、意舍、(见腹胀)鬲关治食饮不下(见背痛)。胃俞主呕吐筋挛,食不下。(千)大肠俞、周荣主食不下”。
《幼幼集成》“饮食之积必用消导”
《幼科推拿秘书·卷四·推拿病症分类·积滞门》“昏睡不思饮食者,宜攻其积。法宜分阴阳,运八卦,运五经。掐小横纹,推大肠,推三关,退六腑,天门虎口肘。重补脾土,揉中脘。发热,加捞明月,揉脐及龟尾。腹痛,掐一窝风,揉中脘。膨胀,加按弦走搓摩。不化饮食,揉外牢宫”。
廖品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