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t 栏目分类

联系我们

企业名称:中国小儿推拿网企业总部

联系人:中国小儿推拿网

电话:13460723332

手机:13460723332

邮箱:

QQ:

地址:中国-河南-开封


位置

您的当前位置: 首 页 >> 推拿故事

「中国小儿推拿网」小儿流口水的认识及简便防治方法

发布日期: 2018-09-17 作者: admin 点击: 102

「中国小儿推拿网」小儿流口水的认识及简便防治方法

中国小儿推拿网 2018-07-20 11:02:02

【定义】

指小儿口中经常外流涎液的一种病证。

【病位】口腔、胃、脾

【病势】上蒸(实热)、不约(虚寒)

【病性】虚寒为主

【病因】多种原因影响刺激口腔和胃

【基本病机】廉泉失约

【理论依据】

一、中医

1.廉泉职司涎液调控

口中出唾液。清稀泡沫者为唾,质粘而稠者为涎。它们是人体重要津液,具有润泽口腔,保护粘膜、帮助消化,及解毒等作用。古人誉为金津玉液。它们储藏于口,由廉泉对其进行控制和调节。

廉泉有内外之分。外廉泉,任脉穴位,位于喉结上,舌本下,在外调控。内廉泉位于口腔内,张口,舌系带两侧,左为金津穴,右为玉液穴。如图,

「中国小儿推拿网」小儿流口水的认识及简便防治方法


它们统称为内廉泉。《灵枢·胀论》所谓“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内廉泉为涎液闸门,根据小儿生理开合。当进食、生牙、嬉戏时,开多合少,涎液增多;睡眠、安静时合多开少,涎液减少。

廉泉开合有度,则涎液适宜,发挥正常生理功能。一旦廉泉失约,则涎流不止。因此,流涎的基本病机为廉泉失约。

2.脾肾主水制水

本病患儿表现为口中流涎不止。口腔通过食道直接与胃相连,脾在五行属土,脾气又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味矣”。涎液增多不摄,制水者土也,统摄者脾也。故传统中医认为流涎为脾胃气虚不摄。而主水者肾也,所以,流涎还与肾虚有关。

脾肾虚弱之流涎属虚属寒,以涎液清冷为特征。

3.湿热蒸迫

长期流涎导致唇周、下頜等处潮湿、糜烂、疼痛,甚至红肿。红、肿、热、痛在中医确认为热毒无疑。涎液本身为津液,通于水湿。故中医认为湿热也是引起流涎的病因之一。湿与热合,湿性下趋,本不该从口中溢出。但热性上蒸,逼迫涎液从口而出。

湿热蒸迫所致之流涎以涎液色黄而臭为特征。

临床上,虚寒为多,湿热较少。

其实,流涎本身是清亮,无臭的。湿热型流涎可能与涎液流出后受到污染有关。即湿热型可能只是流涎的一种并发病理状态。

总之,流涎为各种原因影响廉泉,致其约束功能失调。

二、西医

1.涎液的来源与作用

口腔中的涎液由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口腔三大腺),以及众多口腔粘膜中的小涎腺分泌。涎液湿润口腔、滋润粘膜,混匀与软化食物,利于吞咽,其中的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单糖,帮助消化吸收,涎液还是口腔清洁剂。

2.涎液的性质

唾液是无色无味的液体,水份占99%,PH值为6.6至7.1。平常涎液每分钟分泌0.1~0.2ml;分泌量因进食或口内异物而增加。新生儿涎腺发育不全,每日分泌仅50~80ml,但3~4月龄猛增至约200ml,成人在1500ml左右。

3.小儿流涎的原因

婴儿口腔浅,难于控制口腔唾液。但新生儿期,唾液腺不发达,故一般不会流涎。3~4月起婴儿由仰卧开始逐渐抬头、翻身或坐立;体位改变使口腔向下倾斜,涎液流向下唇,而小儿闭嘴及吞咽功能弱,涎液得以从唇间流出。5~6月婴儿,乳牙萌发,分布于牙龈的三叉神经末梢受刺激,传入大脑,反射性引起涎液分泌增多。小儿喜嚼硬物,或家长将奶嘴长期置入小儿口中,异物刺激涎腺分泌,也使流涎增加。只有当乳牙基本萌出,小儿闭嘴及吞咽动作完全建立与协调后,流涎才会停止。随着年龄的增长,口腔深度增加,婴儿吞咽功能增强,流涎自然消失。

患儿因口腔黏膜炎症以及神经麻痹、延髓麻痹、脑炎后遗症等致唾液分泌过多,或吞咽障碍,流涎不止者方为病理现象。病理性流涎常伴有口腔炎、面神经麻痹,嘴歪斜、智力下降等。

【治疗】

一、原理

约束廉泉,摄液止涎。实证辅以清热利湿,虚证配合补益脾肾。

二、治法

1.中药:桑白皮(清洁口腔、约束廉泉、降气摄涎)、益智仁、北五味(固摄廉泉,益肾气)、白术、泡参、丁香、前仁(益脾气、利水化浊)

2.小儿推拿:外点金津玉液(拇指与食指相对拿于喉节两旁,节律用力斜向后上方点按。调节内廉泉有良效)、点廉泉、掐承浆、揉颊车、揉腮部(在外调节廉泉、固涩涎液)、清胃经、清天柱骨(清泻胃热、引唾下行)、补脾经、补肾经(补土制水、益肾固元)

【注意事项】

1.推拿过程尽量避免小儿哭闹。若小儿哭闹与挣扎时操作可能因手法用力不匀,甚至指戳腮部,造成腺体新损伤。不但于治疗无益,反而会加重涎液流出。所有手法务必轻快舒适。

2.做好局部护理与保洁,避免皮肤损伤和感染。

3.注意饮食卫生,勿暴饮暴食,勿食刺激性强的食物。

4.勤换兜布,用柔软纱布揩拭涎水。

【支撑材料】

一、古代文献

1.病因病机

《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胃缓气逆,故唾出。”

《灵枢·口问篇》“帝曰:人之涎下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饮食者,皆入于胃,胃中有热则虫动,虫动则胃缓,胃缓则廉泉开,故涎下。”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滞颐候》:“滞颐之病,是小儿多涎唾流出,渍于颐下,此由脾冷液多故也。脾之液为涎,脾气冷,不能收制其津液,故令涎流出,滞渍于颐也。”

《寿世保元·小儿科·滞颐》:“一论滞颐,乃涎流出而渍于颐间也。涎者,脾之液,脾胃虚冷,故涎自流,不能收约。”

《幼幼集成·口疮证治》:“小儿两颐流涎,浸溃胸前者,此名滞颐。盖涎者脾之液,口为脾窍,脾胃虚寒,不能收敛津液,故涎从口出,而溃于颐者,宜温脾丹。”

《内经》“足太阴之经通于口。盖脾之液为涎,小儿口流涎出而积于颐间者,因脾家受病,不能收摄耳。”

《五关贯真珠囊·小儿滞颐疾候》∶滞颐疾者,涎流口边无时,此即因风冷入脾胃,故令涎水常流。

《厘正按摩要术》“口角流涎者,脾冷也。”

《幼幼集成·五脏所属之症》“脾热则……寒则口角流涎,谓之滞颐。”

2.治疗方法

《灵枢·口问篇》“帝曰:人之涎下者,何气使然然使补足少阴。”

《寿世保元·小儿科·滞颐》:“一论滞颐,乃涎流出而渍于颐间也……法当温脾为主。”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滞颐论》:“治小儿滞颐,涎从口出,浸渍颐颏,口角生疮,以桑白皮汁涂口中。”

《惠济方》小儿滞颐候歌∶(宜葱汤丸,取用银白丸补)“滞颐为患本因伤,流出清涎口角傍。此患脾虚寒胃口,愚夫却道破涎囊。终朝服药全无效,夜卧流涎亦汗床。洗肺更宜温胃口,脾元一壮自安康。”

《幼科折衷》凡作渴饮冷者属实热,宜泻胃火;作渴饮汤者属虚热,宜补中气。若脾经实热而廉泉不能约制者,用牛黄清心丸。脾经虚热而廉泉不能统摄者,用六君子加木香。胃经实热而虫动津涎流出者,用泻黄散;虚热用五味异功散。大便闭结,用四顺清凉饮。食积内热,用大安丸。

《保幼新编》冷涎,宜温胃,丁香、益智仁煎服;热涎,宜清胃,山栀、天花粉煎服;小儿常流清涎者,胃有蛔虫之渐,苦楝根汤主之。

《保婴撮要》温胃散 治脾冷涎多,流滞于颐。丁香(一两) 人参 半夏 肉豆蔻 白术 干姜 甘草(各半两)上为末,每服一钱,姜水煎。

《慈幼新书》滞颐者,脾胃虚冷,涎流出而渍于颐间,不能收约,大宜温脾,姜术散主之,或八仙糕。加木香、白蔻仁亦妙。


来源:本站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 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和您对接处理。把这个内容加到文章底部。查到了很麻烦的。相关标签: 中国小儿推拿网,小儿推拿培训,开封贝乐森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友情链接: 小儿推拿培训 开封小吃培训 郑州汽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