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思考中医对哮喘的防治。
一直在探索小儿推拿防治哮喘的思路和方法。
愿将此文献给所有哮喘患儿的家庭。
哮喘发病率目前呈上升趋势。中国哮喘防治中心统计表明“1990年至2000年十年间,中国大陆哮喘发病率从0.91%上升到1.97%”其增长率竟然是116.5%。CARE研究数据显示:“2002-2011年,北京、上海哮喘发病率又上升一倍多。”为此,中国哮喘防治权威中日友好医院林江涛和南京医科大学殷凯生教授认为:哮喘是一种“现代病”。经济越发达,生活水平越高,受家庭装修、食品添加剂、家养宠物,旅游,好逸恶劳等因素影响,哮喘发病率会越来越高。欧美发达国家目前哮喘发病率为18%左右,中国目前仅为2%-3%,部分地区(华东地区,特别是江浙)才超过4%。他们开玩笑说:“对共产党有信心,对中国经济有信心,就必然会预见到更多的哮喘、肥胖和高脂血症”。
但是,虽然哮喘的发病率成倍增长。但过去司空见惯的老慢支,老痰喘,老吼ber却明显减少了。
这是中医的功劳吗?
回答是否定的。这得益于现代医学对哮喘本质“反复发生的,综合性的慢性气道炎性反应与过敏”的认识,以及正确合理的激素、β2激动剂、茶碱类,或白三烯调节剂的运用。
为什么传统中医在哮喘面前无能为力呢?
先看看传统中医的治疗。中医分哮喘为发作和缓解两个阶段。发作期为实证,责之肺。风寒用三拗汤,寒痰壅堵用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外寒内热用麻杏石甘汤,热哮用定喘汤。所有处方都以麻黄为君。也就是说离不了麻黄。而麻黄就是毒品的原料。二十年前我在荷花池中药材市场进货,可以随便买,才4元钱一公斤。现在是80元一公斤,还要公安局开证明。可以预见,受管制与药源影响,中医对哮喘发作期的治疗将走入死胡同(哮喘发作期本来就不是中医的优势)。缓解期应该是中医优势。但几千年来,中医仍然没有很好地控制住哮喘。这是因为中医认为缓解期多虚,责之于肾不纳气,多因肺肾气虚所致,也与脾虚有关。其中,肺虚为主多用保元汤、养肺汤,脾虚为主多用六君子汤,肾虚偏阳虚用金匮肾气丸,偏阴虚用七味都气丸。这些方药对体质的调节有作用,但在哮喘防治方面却至今拿不出统计数据。而且,一直用补(有时运用化痰的方法)的方法是存疑的。
本人在复习传统中医哮喘文献中有新发现。认为上述传统中医治疗的方法不全面,有些甚至是错误的。
个人推崇清代医家李用粹对哮喘病机的精辟总结。他在《证治汇补》中说“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其实,现在中医学术界是认可这一观点的。问题是根据这一观点该如何防治哮喘呢?上述的治疗方法却没有很好的运用这一原则。
个人解读如下:
哮证发生的关键在于气壅、外感和痰饮三者相合。
也就是说三者暂时相合,则一过性哮喘。合而难分则哮喘持续(喘脱证)。如果三者分离了,哮喘也就消失了。
具体到各自的病因,则气壅多因情志、运动失调。外感肯定为环境因素,包括雾霾、温差、吸烟、皮毛、油漆、异体蛋白等。痰饮,还胶固!要知道80%的哮喘发于3-5岁的小儿。老年哮喘可以痰饮胶固,但小儿呢?显然,说他们有胶固之痰有些勉强。这使我陷入了深思。个人认为,联系到哮喘的家族史,是不是可以认为这种痰饮主要来源于胎中,也就是说是父母遗传所致呢?这在中医称作胎毒或胎寒(后天痰饮也可能因为产时呛羊水,或饮食所伤,脾肺受累,特别是脾失运化,或肺热炼液成痰--但对于才几岁的小儿来说,应该不是主要因素)。即使如此,单纯壅塞之气,理论上或为痛为满为胀。单纯非时之感当为感冒、咳嗽、发热。单纯痰饮应该致呕恶、胸闷、脘痞。也就是说,只有当这三者相合时,外感引动内饮,内饮泛滥成灾,外邪肆虐,气道严重阻塞,有效呼吸面积严重不足,才发为哮喘。
本于此,哮喘发作期的治疗关键在于分解。
即让三者不相合。
据此,小儿推拿反而比药物有优势。
我们的做法是:
1.运用拿列缺,掐揉二扇门,拿肩井等手法,一定从重从快,取汗为佳。出汗就是解表,针对非时之感,邪气随汗排出了,就三缺一了!就不相合了,哮喘瞬间就平息了。
2.运用咳穴催咳催吐,运用抱胸法,运用降肺法、肃肺法。催咳催吐可以立即排出痰浊,使气道瞬间通畅,哮喘立即缓解。其它几法操作务必使胸廓振动。肺与支气管是固定永久结构,痰涎是附着之物,是临时结构。振动则使临时结构性质和部位发生改变,就可能使之随小儿咳嗽喷涌而出(注意到没有?小儿每咳嗽一声,总有飞沫从口鼻而出。难道不是排痰??????????)。
3.运用镇静手法。代表手法是按缺盆。缺盆既能化痰,却长于镇静。你看哮喘发作时,鼻翼煽动,张口抬肩,眼睛突出,烦闷心累,三凹征。能不镇静吗?按缺盆,手法也重。要求按至患儿最大忍受度,并停留短时间(约3-6秒,反复操作1分钟)。个人观察到疗效不逊于西药镇静剂喔。
那么缓解期呢?由于痰饮胶固,邪气永在,小儿气化不健全,随时存在三者相合的可能,才致哮喘反复发生,迁延难愈。
既然哮喘发生是三者相合。急性期来不及治本,只是强调分解三者之合而缓急治标。那缓解期的治疗重点就在于铲除滋生三者的土壤。而决不是去补!!!!误用补法反而会加重病情。这应该是传统中医防治哮喘无效的根本原因。想一想吧?胶固之痰是病理产物,它来自胎中,由胎毒或胎寒所化。怎么能去补呢?换一个思路,采取清化的方法,反而能取得好的疗效。
我们的做法是:
1.针对外感。应该实卫固表。上三关,二扇门(古人谓“能发脏腑之汗”--去体味吧!)、肩井、头面四大手法、小腹和腰骶部操作透热有很好疗效。
2.针对痰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小儿推拿之温在于上三关、上七节、捏脊、神阙、小腹和腰骶。操作均要求透热为度。还不是一般的推法和擦法。如果你能将小腹、和腰骶揉得很热,相信你就会看到孩子的哮喘明显减少。此外,还有掌小横纹、运内八卦、捋中指并掐左右端正、膻中、乳旁与乳根等。由于推拿的机械力学性质,坚持做,化痰逐饮疗效肯定比现代的化痰药好。
3.针对壅塞之气。还是抱肚法好些。每天早晨做3-6次。务必使胸廓形变。试试吧!肺的通气量↑,换气量↑,肺活量↑,体质↑。气化得行,呼吸调匀,胸腔起伏有度。
运用上述三法,就铲除了外感,痰饮和气壅的土壤。才能减少哮喘发生,甚至从根本上治好哮喘。
目前我们手上有许多哮喘患儿。我们没有用喷雾剂,我们让停掉激素,更不用抗生素。结果观察发现,小儿推拿的疗效比中药好(小儿没有办法坚持服中药),也一点不输给西医。
我们对小儿推拿防治哮喘充满了希望!
作者:
廖品东
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四川省推拿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教材《小儿推拿学》主编
从医近30年,致力于推广和发展小儿推拿事业,多次接受电视台采访,参加小儿推拿专题片的录制,还应邀到新加坡、韩国等地主讲小儿推拿学。他圆润柔和的推拿手法和反复思考总结的推拿处方,不但得到家长认可,而且在业界备受肯定、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