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口疮指口腔内粘膜、舌、唇、齿龈、上腭等处发生溃疡。以粘膜破损为主称“口腔溃疡”,以糜烂、色红为主称“口糜”,发于唇周俗称“泡疹”。
本病2-4岁小儿多见,一年四季均有。可单独发生,也常伴于其他疾病中。本病预后良好,推拿有效。小儿口疮与成人最大不同是实证多,易恢复,而成人多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素问·至真要大论》谓“火气内发,上为口糜”,《诸病源候论·口疮候》认为“小儿口疮,由血气盛,兼将养过温,心有客热熏上焦,令口生疮。”
小儿年龄小,进食单一,缺少多元化的食物与营养,易致口腔粘膜发育不全和受损,是口疮好发的主要原因。如果轻易运用抗生素消炎,容易引起菌群失调,导致口腔溃疡反复发生,并遗留给成人。赶快推拿吧。确有疗效。
西医称本病为“口炎”。
【病因病机】
心脾积热为本病的基本病机。
《诸病源候论·唇口病诸候》:“手少阴,心之经也,心气通于舌;足太阴,脾之经也,脾气通于口。腑脏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
心脾积热,可因风热直中心经、脾经;可因恣食肥甘厚腻煎炒之品郁而发之;可因高热、久泻等病致津液亏耗,虚火内生;更多可能来自胎毒,如《幼幼集成·口疮证治》“口疮者,满口赤烂,此因胎禀本厚”。
【诊断】
一、诊断
1.齿龈、舌、颊、上颚等处溃疡,创面大小不等,多圆形,中心黄白或略灰,周边红赤,少数满口糜烂。发于口角或上唇者多水泡、疹子,融合成片,2-3天后水泡破裂,开始结痂。
2.局部疼痛、灼热。小儿常因此哭闹,拒绝进食,部分小儿可有低热。
3.血象可正常,或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轻度增高。
二、鉴别诊断
鹅口疮 多发生于初生儿或体弱儿,为口腔粘膜乳凝块样白屑(苔),多融合成片,略凸,周围红晕,少或无疼痛。本病患儿形体偏盛,无白色苔状物,溃疡形圆,疼痛剧烈。
【治疗】
一、治法
清泻心脾,托毒生肌为本病的基本治法。
风热者,治以疏风清热;蕴积者,治以清热泻火。
如病程已久,反复发作者,宜滋阴降火,托毒生肌,防其迁延至成人。
二、基本方
组成
掐揉总筋与分推手阴阳(揉掐总筋3揉1掐为1遍,操作10~20遍;两拇指置于总筋,从中央向两旁分推,每分推3~5次至两旁,就势挤按阴池与阳池1次,反复操作1~3分钟)
清心经与清天河水(清心经1~5分钟,清天河水至局部潮红为度)
清胃经与清小肠(各1~3分钟)
掐揉小横纹(掐食中无名小指掌指关节纹路,3揉1掐1分钟)
双点内劳涌泉(同时掐揉二穴1~3分钟)
捏脊(3~10遍)
掐揉地仓(1~3分钟)。
方解
掐揉总筋分阴阳调和阴阳,发散邪热,清心宁心。清心经与清天河水清热凉血、透热出表;清胃经与清小肠清泻中焦,导热从二便排出;掐揉小横纹清心脾而疗疮;双点内劳与涌泉清心除烦,引热下行;掐揉地仓为局部取穴,祛风疗疮;捏脊升提气机,托毒外出,有助生肌。全方清泻力强,标本同治,既清泻心脾以治本,又疗疮生肌以治标,适用于各种口疮。
三、操作指南
1.明代和民间多以清天河水代替清心经。天河水穴线长、面积大,清泻力强,兼能透达,适用于全身热盛,尤其是气分热盛。心经穴面积小,专一清心宁心。全身热退心火亦降,心火退全身热而无根。二穴相得益彰,直清心火,退热除烦,解毒疗疮。清天河水宜从重从快,推时短,凉水为介质,以局部潮红为度;清心经宜轻快柔和,推时略长,以舒适为佳。
2.《小儿按摩经》记载“掐总筋,过天河水,能清心经,口内生疮,遍身潮热,夜间啼哭”,《小儿推拿广意》有“掐小横纹,治口唇破烂,能退热除烦。”可见总筋、天河水和小横纹都能清心泻火,防治口疮。故临床可作为固定搭配,久推多推。
3.地仓位为口角旁开0.4寸。可治口疮。其法为:以两拇指或中指分置于两侧地仓,同时轻揉之,每揉3-5圈,向外推按1次,使口角皮肤绷紧1~分钟,后掐10次左右。
4.内劳宫与涌泉可同时点双内劳宫或双涌泉,也可以一手点一侧内劳宫,一手点同侧涌泉。同侧配对点按,一上一下,一手一脚,更有利于调节左右阴阳。其法可供参考。
三、辨证论治
(一)风热侵袭 以口颊、上腭、齿龈、口角溃疡为主,甚则满口糜烂,或疱疹转为溃疡,周围焮红疼痛,拒食,烦躁不安,伴发热,汗出、咽喉肿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治宜疏风清热解毒。基本方重点掐揉总筋,分推手阴阳,清天河水。加推天柱骨1~3分钟,捏挤大椎10次,点曲池1分钟,天门入虎口10次。
(二)心脾积热 以舌上、舌边溃疡为主,色红疼痛,心烦不安,夜啼,口干欲饮,小便短赤而痛,大便秘结,舌红,苔薄黄,脉洪大,指纹绛。治宜清心泻火。基本方重点清心经,清天河水,清胃,清小肠。加清脾经、退下六腑各1~3分钟,推下七节骨潮红为度。
(三)虚火上炎 以病程日久,反复发生,久不收口,稍食辛燥即发,口舌溃疡或糜烂多散在,色淡,疼痛轻微,神疲,颧红,口燥咽干,舌红,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指纹红。治宜滋阴降火,托毒生肌。基本方重点点揉内劳宫与涌泉,捏脊与点揉地仓。加揉二人上马,揉三阴交,点揉太溪各1~3分钟,推上三关和下六腑各1~2分钟。
【注意事项】
一、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漱口,或用冰硼散、锡类散、珠黄散、西瓜霜喷剂等涂搽患处;可用玄参、麦冬、金银花、薄荷、连翘等泡水作茶饮。民间有用黄连、生大黄、淡竹叶等煎水拭婴儿口腔,以去胎毒记载,对防止口疮有作用;亦可用吴茱萸粉 5g,陈醋适量调成糊状,临睡前敷两涌泉穴。
二、忌食辛辣肥甘厚腻之品,饮食宜清淡,给予半流饮食,避免粗硬食品。
三、对急性热病、久病、久泻患儿,应经常检查口腔,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发生口疮。
四、加强身体锻炼,适当晒太阳。培养小儿良好生活(上厕)习惯,保持大便通畅。
作者:
廖品东
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四川省推拿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教材《小儿推拿学》主编
从医近30年,致力于推广和发展小儿推拿事业,多次接受电视台采访,参加小儿推拿专题片的录制,还应邀到新加坡、韩国等地主讲小儿推拿学。他圆润柔和的推拿手法和反复思考总结的推拿处方,不但得到家长认可,而且在业界备受肯定、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