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呀
小心脏总是砰砰乱跳
还会呼吸困难、胸闷透不过气……
他们不是因为遇到了让自己心动的人
而是:心律失常
其中有一种叫作缓慢性心律失常
主要症状是心率减慢
(有效心搏每分钟低于60次)
会头晕、黑朦、乏力,甚至晕厥
常见病有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
这类病人,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往往需要心脏起搏器来救命
心脏起搏器
人类历史上第一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是在1958年10月8日
由瑞典心脏外科医师Ake Senning完成
左一是Ake Senning
恩,长得很酷
这是第一种真正意义上
能有效调节心律,提升心肌收缩力的办法
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后来又有了三腔起搏器
给心力衰竭的患者带来生存的希望
但医学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医学界的终极目标是:
生理性起搏模式
为什么需要生理性起搏模式?
在解释生理性起搏模式之前,首先让我们看看传统起搏模式是如何工作滴。
传统的起搏导线,放在右心室的间隔部或者心尖部。但是这些部位传导速度相对较慢,而且传导顺序与正常的心脏激动完全不同。
在这种起搏方式下,有一些患者数月或数年后会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气喘、活动耐力也下降。
如何解决这一难点呢?
我们知道,一颗正常心脏的激动是通过希浦系统(希氏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下传的。如果将起搏导线放置于希氏束或者束支区域,激动就会沿着正常的传导系统下传,这种起搏方式所产生的激动与正常的心脏激动基本一致,这就是生理性起搏的原理。
生理性起搏的优势在哪?
1
心脏的电学同步
基于希浦系统起搏的心电图和自身正常的图形基本一致,起搏心电图的宽度非常窄,提示电学同步性好;
2
心脏的机械收缩同步
心脏收缩的机械同步性也基本正常,可以预防心衰发生;
3
可治疗心力衰竭
很多心衰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电学失同步或机械收缩不同步,希浦系统起搏可以部分或完全纠正,达到治疗心衰的作用。
生理性起搏适用于哪些患者呢?
第一,具有传统起搏适应症的患者。
第二,慢性房颤伴长间歇起搏依赖和心功能不全的患者。
第三,快室率房颤伴心功能不全其他治疗手段不满意,考虑房室结消融+起搏器治疗的患者
第四,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失败的患者。
75岁的李大伯就是生理性起搏的受益者。
李大伯有冠心病、房颤、房室传导阻滞等多种心血管疾病,还有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慢性肾病。6年前已经开始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几年来辗转了多家医院住院,仍旧反复胸闷气急。
去年,李大伯慕名来到邵逸夫医院下沙院区傅国胜教授的门诊。傅教授仔细评估后,认为李大伯的“房室传导阻滞”符合起搏器植入指征。
那么该选什么起搏器呢?
传统起搏器
只能解决心跳慢的问题,对于李大伯这样的起搏器依赖患者来说,长期下来,可能导致心功能进一步恶化。
三腔起搏器
以往,这类患者如果符合指征是需要植入三腔起搏器的,问题是费用比较高,患者经济难以负担。
经过反复分析讨论后,起搏团队最终决定为李大伯植入希氏束起搏的双腔起搏器,可以最大程度地改善李大伯的心脏功能,与传统双腔起搏器手术相比,也没有增加太多的额外费用。
术后观察了1周左右就顺利出院。现在的李大伯,能吃能睡能活动,日子过得可舒坦啦。
术前:患者术前心电图宽大畸形,提示心脏电同步性很差,且心律不规整
术后:心电图形态和宽度均接近于正常人,提示心脏电同步性恢复,且心律规整
手术前胸片,心影明显增大
术后6月胸片,心影较术前明显缩小
邵逸夫医院起搏团队
早在2013年,由傅国胜教授,何红、蒋晨阳主任医师领衔,盛夏、杨莹、姜冬梅及叶炀等副主任医师组成的邵逸夫医院起搏团队就在国内首批开展生理性起搏,今年下沙院区已完成希浦系统起搏近30例。庆春与下沙两院区都设立了起搏器术后随访门诊,庆春院区为每周四(全天),下沙院区为每月第1周和第3周的周二上午。
起搏团队专家门诊时间
庆春院区 | ||
专家 | 专家门诊 | 名医门诊 |
傅国胜 教授 主任医师 | 周二上午 | 周三上午 |
何红主任医师 | 周三全天 | 周一上午 |
蒋晨阳 教授 主任医师 | 周一上午 | 周四上午 |
盛夏副主任医师 | 周一下午 周三上午 周四上午 | |
孙雅逊 副主任医师 | 周二下午 周三下午 | |
杨莹副主任医师 | 周二下午 周四下午 周五上午 | |
姜冬梅副主任医师 | 周一下午 周二下午 | |
叶炀副主任医师 | 周一下午 | |
下沙院区 | ||
专家 | 专家门诊 | 特需门诊 |
傅国胜 教授 主任医师 | 周四上午 | |
蒋晨阳 教授 主任医师 | 周二下午 | |
何红 主任医师 | 周二上午 | |
盛夏 副主任医师 | 周二上午 | |
杨莹 副主任医师 | 周二上午 周三上午 | |
姜冬梅 副主任医师 | 周一上午 周三全天 | |
叶炀 副主任医师 | 周一上午 周四上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