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思考小儿推拿特定穴位的问题。
小儿推拿特定穴大都在手上,故有“百脉皆汇于两掌”的记载。
小儿推拿三字经流派比较盛行,也与其取穴少,并且大都在上肢取穴有关。取穴少就简单,容易掌握;取穴在手上,操作比较方便,小儿最少恐惧,因而能较好配合。这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大好事。
但三字经流派对于3岁以上的小儿就要配合“脏腑点穴”,脏腑点穴本身又是一个流派,其运用和疗效一点都不逊色于三字经流派。
三字经流派为什么要配合它呢?
是底气不足?
是单用三字经流派疗效不好,还是其它原因呢?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个人觉得,两掌穴位操作方便,小儿少恐惧,又有一定疗效,值得借鉴和学习。但两掌者肢端也,躯干者中轴也。越靠近中轴,越接近脏腑,是不是对脏腑功能的调节更好些呢?
比如北京是首都,北京相当于心脏,成都、上海、广州和南京等大城市相当于五脏六腑。如果说对一个国家的影响来看,北京等大城市显然要比云南、西藏等边境地区的影响大得多。
针灸以四肢穴位为主,这是因为针灸躯干和脏腑有危险。而推拿不用针,不破皮,因而不应该有顾虑。如果推拿总跟着针灸跑,没有自己的特色,显然是不行的。所以,我们要重视推拿的手操作的特色,突出这一特色。捏脊疗法、腹诊疗法、抄腹法等正是这一特色的体现。所以,小儿推拿一定不能拘泥于两掌,要手体穴位相结合,要不断开发新的穴位和术式。
有人提到两掌是全身的缩影。这是全息理论。对于这一理论我知道一些。但个人坚持自己的观点。即--脏腑在脚、耳、手和臂的全息投影(即反射区)无论如何也是间接。而推拿可以直接在肝区、胃区、肠区、心肺、肾区、二阴、脊等部位操作。难道直接的操作还没有间接的全息刺激强度强些吗?
没有它们对脏腑的影响深入些吗?
如果只是为了操作方便,而放弃更有效的方法显然是不对的。
最近,我在认真观察的总结抱肚法。我发现,一旦抱肚法较重,患儿产生呕吐之后,止咳嗽的疗效就较好。而且它对消化,对大便等都有作用。显然这是一种直接作用。
又比如很多疾病是脊柱结构紊乱引起的,如果不整脊,只是在表面摩、揉、推、拿等是很难治好相关疾病的。
其实,腧穴学理论是古人长期观察和总结的结果,这种观察和总结当然包括对小儿。所以,直接将成人穴位用于小儿,将成人手法和术式用于小儿,对此,不会怀疑它的疗效吧?
如此,我们在小儿推拿基础上,可以根据成人穴位和术式开发另外一种操作,两种方法叠加,疗效岂不更好?比如,呕吐、胃脘疼痛加入内关;成都还有医师将脚底按摩的术式移植于小儿(他们整个小儿推拿过程全在两脚进行),疗效也不错。
所以,小儿推拿不能局限在两掌,一定要多层次,多方法、多部位的刺激和作用于小儿机体。
山东的孙重山流派就提倡结合成人穴位,结合躯干操作。值得学习!
廖品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