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品东
文章摘自廖品东教授小儿推拿的博客
当知青的时候,自己也有一块自留地。自己也想让它多产一些庄稼。于是,几乎每天中午都在自留地里忙活。我可是顶着烈日,挑来水、挑来大粪灌溉着玉米苗啊。
果然,在一片土地之中,就我的玉米最高、最绿、长势最旺盛。区委书记恰巧从那里经过。这种长势给他很深的印象。为此,我受到了表扬。
我越发努力关注我的玉米了。我给它们施更多的肥。它们也长得更壮,玉米间的枝叶甚至密得不透风了。
玉米开始抽穗了。我满心等待着好的收成。可这时候队长说,廖知青的玉米好看却不中用。
我不信。我不信我的汗水会白流,我不信那么高大的玉米杆不会结出硕大的玉米来。
但事实胜于雄辩。
那一年我的玉米基本上颗粒无收!(一是突长使养分全注入枝叶,二是突长使穗更高,但枝叶过密,严重影响受粉,并缺少阳光)
联想到当今的小儿和儿科疾病,是不是也存在营养过剩状态呢?
是的!
而且这还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种普遍性的现象。
正确地认识这种现象,对于儿科疾病的诊断和小儿推拿的运用有一定意义。
一、造成营养过剩的原因
1.食谱的变化
今天中国人的生活是有史以来最为富裕的了。过去完全靠天吃饭,完全生态农业。食物虽安全,但食物的确太少啊!以至于顿顿大鱼大肉就被认为奢侈,刘文彩先生只吃一点鸭璞都被认为稀罕。而今天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不是汉唐时期的中国人,更不是刘文彩先生可以想象得到的。过去片野饥荒,如今食品丰盛。所以,过去多脾虚,现在多营养过剩。
2.观念的问题
中国人从来就有爱幼的习俗。这不仅体现在礼仪方面,还体现喂养方面。“再苦不能苦孩子”“再饿不能饿孩子”。咱的父母们从来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却一定要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漂亮的。在这一观念的影响下,在今天物质生活丰富的情况下,咱的孩子就应该不会因为外界的因素而缺乏营养了。
3.习惯的问题
(1)怀孕时期:媳妇怀小孩子了,全家都高兴。特别是在只准生一个的年代里。他可是几辈人未来的希望啊!于是,开始增加营养。有位妈妈说,“那个时候,我闻到鸡汤都恶心!”。更不用说各种添加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或者其它营养品了。所以,腹里孕育的生命一开始就不缺乏营养。
(2)坐月子:坐月子有两大特点,一是坐而少动。一是多吃补品。结果肯定是营养来源多,消耗少,奶水油脂高,营养丰富。这也是小孩营养过剩的原因。
(3)辅食的添加:注意一下市场中的情况。南方买新鲜鲍鱼的,北方买鲫鱼,买棒子骨头的。只要你问问,几乎都是为了孩子。而且添加辅食的趋势是越来越精,越来越细,越来越少纤维活素。
综上所述,今天的小孩应该不缺乏营养。
二、营养过剩的表现
1.出生时的身高体重。
从历年婴儿出生时的身高和体重看都是直线上升的。如果没有营养支撑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目前出生就超重的婴儿非常普遍了。这就是营养过剩。
2.幼儿肥胖。
据中华儿科学会统计,1990年中国的肥胖儿童只有2.8%左右,而2000年达到了5%左右。又十年后的2010年已经快达到10%了。文章指出“严重的问题已经不再是饥饿和腹泻,而是肥胖和营养过剩了”
3.积滞非常普遍。
腹部常规检查为一看(隆起,膘厚)、二摸(质硬,饱满)、三叩(鼓音或浊音)几乎都表明体内有积滞。都指向营养的过剩。
三、正确的营养过剩的中医观
传统中医儿科认为小儿脾常不足。提醒一下,这是传统认识!这种认识诞生于物质缺乏的古代。所以,我想,这在过去是正确的。
但当我们面对今天营养过剩的小孩子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问问“中医观点不需要与时俱进吗?”“这个观点不值得商榷吗?”
1.营养是气血的一种形式。营养之所以过剩,肯定是脾胃的功能亢进。能吃,能化,营养才会过剩。缺一不可。
2.李东恒先生在肥胖病的病机中明确提出“能食而肥者,脾胃俱旺也”。直接将肥胖的病因归结于脾胃功能亢盛。这种理论在临床比朱丹溪先生的“肥人多痰湿”和“肥人多气虚”(实践已经证明补气健脾除湿中药只能增加食欲,不可能减掉体重)更有指导意义。它直接导致了“中药食欲抑制剂”的研发。
3.明清时期多部小儿推拿专著关于补脾经的适应症几乎都是“食不进”,而在治疗婴儿腹泻时,几乎都用的是清脾经。食不进,营养就才会不足,才用得着补脾。而营养过剩时,清清脾经,反而达到止泻目的。
4.现代有名的中医儿科专家的经验。如成都的寇小儿,青岛的葛小儿治疗小儿发烧、厌食、咳嗽有痰时,几乎都用了芒硝化积泻浊。拉拉肚子,清清脾,病就好了。成都肖小儿认为今天80%的小儿都有积滞。
5.个人的经验。小儿只要身高体重达标一般就不脾虚。这个时候即使小儿出现腹泻、呕吐、厌食等,这其实是小儿自身的自我调节机制在自我进行调节。一定是因为营养过剩了,小儿自身受不了,才出现腹泻、呕吐和厌食的。因为小儿自身是希望健康和不想肥胖的。这个时候如果不出现这些症状,那么后果就只能是肥胖和三高了。
6.山东中医药大学实验证实清脾经同样能改善小儿的消化与吸收功能。并没有出现副作用。
希望自己的这一点体会对广大的小儿推拿工作者在指导临床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