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有失眠,小儿为夜啼。
所以小儿夜啼其实是小儿睡眠不佳的典型表现!
睡眠不佳,肯定是心和肝出了问题。
因为生理上心藏神,肝藏血。而神的物质基础就是血。
中医的气血和神是融为一体的。《内经》说“人卧则血归于肝”,血归于肝的时候,神也就舍于心了。
这时候,人体外周没有气血,也没有神。神其实是各种生命活动。外周没有了神和气血,人就同死了一样,这时候当然就睡着了,就需要盖被盖,呼吸和脉博就都慢了。而当人睁开眼睛的时候,肝中的血开始受心主血脉的功能的作用而输注于全身,神这个东西也就开始随血而分布于全身。全身就暖和了,心律和呼吸加快了。此时“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指受血而能摄,掌受血而能握”人也就能做工和思考了。
到了夜晚,人闭眼睛的时候,血又重新回到肝脏贮藏,神又舍于心。
如果夜晚有部分神没有回到心,就叫神不守舍。这些神如果只有少部份在大脑中,就是做梦,就会说梦话(言为心声)。如果很多神在大脑中,就会完全没有睡意而失眠。如果这些神还在肢体之中,就会躁动,就会夜游,就会突然坐起,或抽掣,如果这些神还在牙床颊车之中,就会磨牙。所有这些都是神不守舍的表现。
因此,要促进小儿睡眠,最根本的在于宁心平肝和安神。
可以应用黄蜂出洞法,调五脏,掐揉五指节,掐精威,双点门,振膻中,搓摩胁肋等。
很多人根据中医“胃不和则卧不安”将小儿睡眠不好归于胃肠有积滞。这其实是错误的。因为积滞本身不会直接导致睡眠改变。而是因为有积滞之后,肚子胀,或肚子痛,或肚子寒冷或灼热,使心神不宁才间接出现了睡眠不佳。《诸病源候论·夜啼候》说得好!“小儿夜啼者,藏冷故也。夜阴气盛,与冷相搏则冷动,冷动与脏气相并,或烦或痛,故令小儿夜啼也。”可见,藏冷之脾寒引起夜啼其实是因为冷气与心神相并,引起了烦与痛才出现夜啼的。而烦与痛实为心神之感觉啊!
所以,治疗夜啼的首要任务还是宁心平肝和安神。如果因为积滞引起的话,可以在操作上述穴位的同时加入掐四横纹和板门,以及抱肚法、揉腹法,捏脊法等。中医心肝常有余,心肝常常同治,没有必要再去分是肝还是心。
如何鉴别是心源性、肝源性还是胃肠积滞所致之夜啼呢?
笔者长期观察发现:
心肝所致者多哭闹,多尖叫,多坐起,多有无意识的手脚动作。或者说简直就睡不着。而胃肠所致者,多能睡着。多在睡着的情况下频繁翻身,频繁动作。
如果明白了这些理论,当小儿夜啼的时候就用不着辨那么多证,只要心静肝宁就行了。
作者廖品东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bb12970102uwu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