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引子最为先,引子便是先行官。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学中药里的先行官——药引子。
笔者知道药引这个概念不是读大学的时候,是读中学时,读了文学大师鲁迅在他的名篇《药》中,有“用人血馒头为药引,治疗肺痨”的情节。“人血馒头做药引”这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但也反映了人们对于引药入经,用特别的药起特别的作用有很深的理解。
其实,“药引子”是实实在在存在并有中医学依据的。中医里所说的药引,是引药归经的俗称,指某些药物能引导其它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起“向导”的作用。有“药引子”的帮助下,方药可起到事半功倍,甚至可改变整个方剂歌剧的作用。
药引子的历史典故
明朝洪武年间,浙江萧山有个叫楼英的郎中,出身医药世家,7岁就在父亲身边苦读医书药典,20多岁便挂牌行医。
时马皇后生病,脸色青黄,得的却不是疑难杂症,以楼英看来,只不过是多食引起脾胃不和,痰浊阴滞而已,只要用大黄、莱菔子一类极普通的药就可治愈。但朱元璋遍请名医无人能治,楼英在洞悉宫廷世故之后,提笔写道:“莱菔子三钱,皇上随身玉佩做药引”,解了马皇后的富贵病。
为什么“药引”用玉佩、奇玉为引呢?原来《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古代医药名著中都有记载:玉石咸寒,有除中热,解烦懑,润心肺,助声喉,滋毛发,养五脏,安魂魄,疏血脉,明耳目等疗效,马皇后积滞必生内热,用之为引,正合病机。
药方药引子在《红楼梦》中也有体现,如宝钗姑娘服用的冷香丸。冷香丸是将白牡丹花、白荷花、白芙蓉花、白梅花花蕊各十二两研末,并用同年雨水节令的雨、白露节令的露、霜降节令的霜、小雪节令的雪各十二钱加蜂蜜、白糖等调和,制作成龙眼大丸药,放入器皿中埋于花树根下。发病时,用黄柏十二分煎汤送服一丸即可。
还有宝哥哥给一身多病楚楚动人的林妹妹开了一个药方:“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不足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这副奇珍异宝的药方所需的药引子必须得用古墓里的珍珠。
药引的作用
有言道:“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药引”在方剂汤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学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气血通过全身经络,通达表里、脏腑,营养四肢百骸、筋骨皮毛。经络使人体内外表里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药引”犹如向导,它将诸药引向某经络脏腑及身体部位进行针对性治疗。也就是说“药引”的特殊作用,是引导药力直达病所,有向导之妙用。
药引的种类
1.药引按辨证分
疾病按六经辨证分,如治太阳经病用羌活、防风;阳明经病用升麻、葛根;少阳经病用柴胡。同一种病不同的经络辩证,引经药不同如偏头痛,太阳头痛;羌活,川芎,阳明头痛:葛根,白芷;少阳头痛:柴胡,黄芩,川芎;厥阴头痛:吴茱萸,藁本;少阴头痛:细辛,独活。
按三焦辩证分,例如桔梗开宣肺气,引药上行,上焦病变多用;牛膝补肾强筋,引药下行,下焦病证可投。大枣能益气补中、养血安神、调和药性,使用甘遂、芫花、大戟等峻烈药时,常取大枣缓和药性,同时可以补中焦之脾。
按寒热辩证分,如生姜有发汗解表、温中、温肺止咳之效,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时,常用生姜2~3片为引。葱白能散寒通阳、解毒散结,治疗感冒风寒、小便闭塞不通时,常用葱白5~7根为引。而在辛温解表药中,同时加入生姜、葱白,则更增强发汗解表作用。
按虚实分,如虚者,治疗肾阴亏虚的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宜用温淡盐开水送服,取其咸能入肾之功。实者,食醋能散瘀止痛、收敛固涩,治疗妇女带下、血热崩漏、蛔虫腹痛病症时,常取食醋一汤匙作药引。虚实夹杂者如红糖能补血、祛瘀,治疗产妇恶露不畅、小腹冷痛等症时,常取红糖为引。
2.药引按部位分
引药达上肢:桑枝、桂枝;
引药达左上肢:桂枝;
引药达右上肢:桑枝;
引药达颈部:葛根 ;
引药达背部:姜黄、防风 ;
引药达腰背部:杜仲、川断;
引药达胸腹部:木香、砂仁;
引药达少腹部:小茴香、艾叶;
引药达下肢:木瓜、牛膝、鸡血藤、防已;
引药走督脉:狗脊;
引药达皮肤:蝉蜕;引药入胃:半夏;
引药入肺:桑白皮;
引药入肝:柴胡、香附子、当归;
引药入心:丹参、黄连、菖蒲 ;
引药入脾:苍术;引药入骨:威灵仙。
3.外用之物为药引
药引子多是随内服汤药使用的,但还可将外用的“醋麸”、“热瓦”、“火针”等作为药引子使用。
“童便”,现在虽然不大常用,但健康卫生的童便在一些山区、农村还在使用,它的清热凉血作用不庸否定。
“酩馏”,即酩馏酒,就是黄酒,有活血通经、祛风散寒的作用,常作为治疗颈肩腰腿痛的药引。“醋麸”,就是将麦麸用醋炒热,起到热敷温熨、散寒止痛的作用。
“热瓦”,即将盖房用的瓦烧热,外用毛巾包裹,以待温热适度而枕之,以达到温通经络、活血止痛的效果。
火燃神针,即火针,是针灸的绝技,现在已很少人能掌握应用。
处方用药时,若能正确应用药引,往往有事半功倍、药到病除之效。
想了解更多中医知识,拜名师学中医,请添加咨询师vx:jinhuatuoc,获取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