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教授对肥胖的认识代表了他对中医脾的生理与病理的认识。
他认为当今中国的小儿肯定存在脾胃俱盛。而且不在少数。
他认真品味着国家颁布的中医脾虚标准。
1. 面色萎黄
2. 形体消瘦
3. 大便溏薄或腹泻
4. 食欲不振。
5. 神情倦怠
6. 唾液淀粉酶含量下降,D-木糖排出率低。
按照上面的标准,脾虚不仅难于肥胖,而且简直就是十足的营养不良。
有了这样的认识,临床判断脾虚就简单多了。他主要依据小儿的营养和发育状态,尤其是孩子的身高和体重,而不再停留在本来就主观的脉象、舌象和指纹上。他认为只要小儿身高体重达标,就代表营养和发育基本正常。脾就虚不到哪里去。
有了这样的思维,他对小儿的脾胃疾病,诸如厌食、呕吐和腹泻等就有了新的认识。
如果小儿身高体重不达标,提示营养不良,发育不佳,气血不足,那就是脾虚,理应重点补脾。如果身高体重达标,说明营养足,发育佳,这时候的厌食、呕吐和腹泻都是小儿的自身调节,是小儿本身不想长胖,是小儿自身在排出过剩的营养,这时候的厌食可以不管它,腹泻和呕吐不能止。如果身高体重超标,对不起!说明小孩脾胃功能超级旺盛,要做的事应该清脾经,应该去抑制过旺的脾胃功能。
由于他的关于孩子脾胃功能太强的理念总与妈妈们在其它医生那里听到的脾虚相矛盾。因而他的诊断总会引起妈妈们诸多疑虑。
这时候,他就会不厌其烦地宣讲。他告诉学生要学会开动脑筋,换位思考。在临床上,经常可以听到他和妈妈们的如下对话。
“教授啊!咱孩子腹泻十多天了,每天拉3-4次。急死人了!已经在附属医院推过了。”
他发现孩子精神好,两眼有神,不象得病的样子,就让孩子妈妈报孩子的身高和体重。一查表,孩子身高体重均超标。
“孩子已经够壮实了。他腹泻一定是营养过剩”
“营养过剩?”
“对!”
“但腹泻总不好啊!”
“腹泻是你们喂出来的。”
“啊?!”
“你觉得你这个乖女是现在好看些呢?还是再胖一点好看?”
“我们当然不希望孩子再胖了。象我现在减肥用掉多少钱啊!”
“不但你不期望孩子胖。其实,你的孩子很聪明,她也不喜欢胖”
“她……”
“她才将多余的能量以腹泻的形式排泻掉!”
听到这里,孩子的母亲还是将信将疑。
他推测说:“一定吃了不少药吧?”
“对!中药西药都吃过了。总不见效。”
“那就停掉所有中药西药。”
“停药?”
“反正吃了药都不见效,不如不吃!”
“那……”
“你试着用水而不是骨油去给孩子煮饭,试着减掉夜晚的两餐奶,试着不要天天炖鸡和鲫鱼汤给孩子喝,你带她去游泳吧!”
“那小儿推拿有用吗?”
“清脾经、清胃经、双清肠、中脘消导法、腹部减肥法”
“清脾经?”
“他们都说脾虚啊!你还清脾经?”
他坚持自己的观点。他甚至有些生气。他说:“相信我吧!试了再说!”
“试?”
他也发现“试”字用得不好。就改口说“快去推啊!我们不可能拿你孩子来试验某种方法。照我说的去做,一定能治好孩子的病。
最终,这个孩子顽固性腹泻经过一个疗程6次推拿痊愈。当全家人都来感谢他的时候。只有他知道,其实关键的原因可能并不在于小儿推拿而在于妈妈改变了过去的喂养方试和减少了高蛋白与高脂食物的摄入。
妈妈:“教授:孩子快8个月了。什么都不吃!”
“不可能!”
婆婆抢过话头说“真的!别人的小孩都添鸡蛋、鱼汤、瘦肉了。可咱孙子一日三餐水米不沾”
“那不成神仙了?”
“快帮我们瞧瞧”
他认真看了,孩子红光满面,两眼有神采,他摸了肚子,发现是软的。既不象脾虚,也没有积滞。但妈妈拿出来一大堆中药方子却均按脾虚或积滞治疗。他注意到孩子身高和体重都达标。也就是说孩子的营养状态较好。如果水米不沾,那气血、营养和能量从哪里来?
“母乳还是牛奶喂养?”
“母乳”
“一天吃几次?”
“白天四次,晚上两次。”
“一天六次奶”他想,肯定够了。为了弄清楚确切奶量,他问:“每次大约多少毫升?”
“谁知道呢?”
他发现他自己问了一个非常愚蠢的问题。他想了想给妈妈建议说:“能够将奶水挤出来放在奶瓶里面喂吗?”他以为这样就能计算出小孩子每餐的饮奶量。
“试过了。离开了娘的奶头,他就不吃不喝。”(后来,他发现这也是一个非常愚蠢的建议!)
但他还是让妈妈挤了些奶出来。看了挤出来的奶后,妈妈也惊呆了。原来那奶水稠得很。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北风吹过,奶很快就凝聚成果冻般了。
“看到了。是你的奶水质量太好。蛋白质和脂肪太多。”
“那……”
“解铃还得系铃人。你要改变饮食习惯,不能大鱼大肉了”
妈妈这时候向婆婆投去埋怨的目光。分明怪罪说“都是你惯的!”
“另外,要改变喂养习惯。一定要用奶瓶,然后用勺子,逐渐添加辅食”
“他不吃咋办?”
“要听得惯他的哭声!”
“那做不做推拿呢?”
他开出的处方同上一例腹泻患儿完全一样。
也好了。
当然,由于孩子妈妈听不得孩子哭泣。最终,是让姨妈喂养了一周,由姨妈天天抱来推拿才好的。
文章转自廖品东教授小儿推拿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