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新发现血压升高,或原有高血压病控制不佳需要调药,我们首先会去门诊就诊。如何保障一次“高效”而“有价值”的就诊呢?“聪明的”患者会提前做一些功课:
1. 血压记录
如果血压高不是十分危急,就诊前,最好先在家监测数日血压,在不影响工作及生活的前提下,勤加测量(最高包括早中晚血压),并做好记录(日期、时间、血压数值,当时是否有症状)。由于人的血压每日间均有波动,或者随着工作、生活、心情在某段时间内存在变化。因此,仅一次血压数据绝对不能反映血压的整体真实情况,更加不能贸然地以此作为调药的依据!对血压数据掌握的越多,才能越充分的了解患者血压的真实情况,才知道血压是“偶尔一次高,或只在特殊情况下才高(祛除诱因,暂不加降压药)”,还是“整体都高(需要加降压药)”。因此,自我血压监测对于治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种作用无法被医生在诊室给患者测的一次血压取代。
“聪明”的患者:带上就诊前一段时间内的自测血压记录,医生会根据已有数据有的放矢的进行调药。
“令医生头痛”的患者:没有任何自我监测数据,只拿着某体检报告的一次血压,或说:“大夫你现在给我测一个不就知道了”。资料数据太少,医生此时下治疗太过贸然,只能嘱患者回家监测一段时间血压再看,浪费一次就诊经历。
2. 目前用药方案
如果已开始用药的患者需要调药,一定要带上当前用药的方案:“药物化学名,每片剂量,每日几次,每次几片”。如果记不住药名,可以带上药盒、处方或药物说明书。医生只有在了解目前用药的情况下,才谈得上在这一基础上对药物进行加减。否则有可能新制定的方案作用不及原有方案,或者增加的新药与原来药物之间产生冲突,造成一次无效的就诊。
“聪明”的患者:带上当前用药方案,具体到用法用量。医生在当前基础上加减。
“令医生头痛”的患者:“我不知道现在吃什么药,都是我媳妇往药盒里放什么我吃什么”;“我吃的是方盒的,一盒7片的,白的,圆片的”;“我吃的药叫胶囊(叫缓释片)”;“我吃的药叫硝苯地平缓释片,但具体您问是10mg还是20mg的我不知道”……医生只能重开新方案,但因为不知之前方案,新的方案有可能作用强度还不及原方案,起不到加强降压效果的作用,一次无效的就诊。
以上是一些高血压患者就诊前的小细节,希望患者就医前准备充分,每次都能实现一次高效有价值的就诊。
本辑内容转载自“北医人民心脏康复”
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至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