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说文解字》中,与“疡”相关的同源字有“伤”“创”“疮”“殇”等,这些字的基本意思都是表示创伤,其中一些字的意思也一直沿袭至今,无论是武侠小说中的“金创药”中的“创”,还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创可贴”中的“创”,都是如此。从《周礼·天官冢宰》中记载的“疡医”“疕疡者造焉”可以推知,在周代医学分科中已经明确有中医外科,其中对疡医的职责范围也规定为“肿疡、溃疡、金疡、折疡”。后世对“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如清代《外科心法真验指掌》中说“疡者,皮内也”,即后世狭义之“疡”,指的是与皮外之“疮”相对的痈、疽之类了。
对于疮、疡这样的外科疾病,在中医治疗中不得不提两味药:一味就是连翘。在中医看来,疮疡之发病多因火毒、热毒所致,《灵枢·痈疽》就明确提出:“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这些热,有的是如金元时期医家刘河间所言的“五气过极,均能化热生火”所导致的火毒炽盛;有的是情志过极,郁而化火所蕴生的热毒;还有的可能是肝肾阴虚,阴不制阳,内虚所致的火毒。无论以上哪一种,都可能产生溃腐流脓的现象,就是《内经》所言的“热胜则腐肉”了。正因为如此,医学上常常使用清热解毒的方法来治疗疮疡。由于连翘“感清凉之气,得金水之性”,故中医认为其苦寒无毒,入心、胃、胆、大肠、肾五经,可泻六经之血热,散诸疮之肿毒。清朝赵瑾叔有“痰涎风火皆消矣,痈肿疮疡尽霍然。状似人心双片合,其中香处有仁全”的诗句。
另一味疮疡圣药则是黄芪。众所周知,黄芪是补气之要药,它对疮疡的治疗作用,源自中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神农本草经》认为黄芪“主治痈疽,排脓止痛”,张元素及其门下李东垣亦都认为黄芪具有“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的作用,并提出了“内托阴证疮疡必用之”的说法。临床上很多疮疡病人,夹杂有诸如疮口久而不敛、脓水清稀等气血不足的虚证表现,中医认为此皆为疮疡虚证,应当以补益之法治疗,以托毒生肌。
总之,不论是“头创”,还是“身伤”,我们对古老的疾病已经有了新认识,并且时至今日,传统医学理论仍然焕发着青春活力。
本文选自《字缘中医》
主编:任宏丽 彭卫华
( 陵游 半夏 忘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