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家长认为孩子爱生病、长不高、身体弱等等,是因为吃得不够、营养吸收不好。其实我们发现孩子大多数是吃得太饱、吃得不科学才会屡屡生病的。
中医就有一句话叫作“饮食自倍,脾胃乃伤”。意思就是由于小儿饮食的不节制,而使脾胃造成伤害。小儿食积就是由于小儿喂养不当、内伤乳食、肠胃功能停滞,引起的临床最常见的脾胃疾病。
8大信号表明,你的孩子可能食积了!
小儿食积,在中医领域被认为是小儿的“百病之源”。很多孩子总是小病不断、身体抵抗力下降的原因,都是食积引起的。据统计,86%的6个月~6岁的孩子都有过食积症状。
信号1:食欲不振
如果宝宝胃口一直很好或突然胃口明显下降,一顿饭要吃很长时间。排除其他病理原因外,很可能是由食积引起。
信号2:腹部不适
孩子经常会说肚子疼、肚子不舒服,而这种不舒服会在排泄后有所好转。
信号3:口臭
食积比较严重的宝宝舌苔比较厚且白,可以明显闻到宝宝呼出的口气中有酸腐味。
信号4:脸色不佳
孩子食积日久不愈表现在面部会是两腮发红、面色发黄,这些宝宝常伴有全身消瘦、精神萎靡、头发稀疏枯黄等症状。
信号5:睡眠不好
孩子在睡眠中身子会不停翻动,有时会磨牙;较小的宝宝睡觉时会哭闹,睡得不安稳。
信号6:手足发热
孩子的手心和脚心温度一般会比身体的温度高一些。
信号7:大便不正常
孩子的大便容易干燥或者腹泻,气味很臭,且易粘腻不爽。有的孩子肚子还会咕咕作响,感觉有气在肚子里蹿,会不断地放屁。
信号8:免疫力低,反复感冒、咳嗽
长期食积可能引起孩子免疫力下降,总是无端感冒、咳嗽,一旦生病就很容易引起咽喉不适,甚至引发肺炎。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食积并非是全是实火实症。一般家长都会认为孩子食积了,那一定是有胃火了,上火了,其实不单纯是这个样子。
因积致虚:如果孩子食积反复的话,会损伤脾胃,脾胃虚弱了,又会出现反复的食积,这种情况就叫做因积致虚。
因虚致积:当然还有一些孩子,他先天的脾胃功能薄弱,吃一点就会出现食积,这种情况就叫做因虚致积,这两种情况会相互影响。
所以针对食积的问题,家长们不要仅仅单纯地依靠一些消食健胃的中药来解决这个问题,平时的合理的、科学的饮食习惯更为重要。
下面,我们给大家介绍几个常见的小儿推拿的部位,大家可以在家试一试,如果孩子出现了食积,可以帮助孩子来消食。
清补脾经、胃经
位置:脾经、胃经都位于拇指的桡侧面。
手法:清补脾胃就是在这个桡侧面上,由上到下,由下到上来回推,这就叫清补,一般可以100~200次。
功效:具有健脾胃、补气血、清热利湿、和胃降逆、化痰止呕的功效。主治小儿消化不良、腹泻、呕吐、四肢无力等。
顺时针揉板门
位置:板门位于手掌大鱼际的中央。
手法:顺时针按揉100~200次。
功效:具有健脾和胃、消食清热的功效,一般用于小儿消化不良、食积导致的食欲不振、腹胀、大便不调等症状。揉板门没有什么副作用,如果孩子没有什么不适,日常揉揉这个穴位也可以起到很好的调理脾胃的保健作用。
掐四缝穴
位置:四缝穴位于第一、二、三、四、五手指掌面近端指尖关节中央。
手法:用大拇指的指甲逐个掐揉宝宝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手指第一指关节处的四缝穴。两只手都要掐,掐10次左右即可。
功效:具有消积导滞、祛痰化积的功效。传统上我们四缝穴都是拿针刺了放血,在家的时候家长可以用手掐四缝穴,来给孩子起到消积的作用。
TIPS:四缝穴和四横纹的位置区别
很多人容易把小儿推拿中的四横纹和四缝穴的位置搞混了,甚至很多资料上也把两者合二为一,但其实两者是有区别的,具体位置请看下图:
顺时针摩腹
位置:整个腹部。
手法:用掌根按住腹部下沉1~2厘米,顺时针揉腹100~200次。
功效:具有调畅气机、促进胃肠消化的作用。经常摩腹可使胃肠等脏器的分泌功能更活跃,从而加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并改善大小肠的蠕动功能。
提醒大家注意的是:
顺时针摩腹为泻法,能消食导滞通便,用于便秘、食积、腹胀、厌食等。
逆时针摩腹为补法,能健脾止泻,用于脾虚泻、虚寒泻等。
捏脊
位置:背部的正中线,颈部到骶尾骨的连线上。
手法:让孩子安静地趴在床上,家长用大拇指和食指捏起孩子后背的皮肤,由下向上沿着脊柱两侧,一边把皮肤捏起,一边向上推。每捏三下将脊背提一下,即为捏三提一法。一般要捏3~5遍。捏脊推荐在早晨起床后或晚上临睡前进行。
功效:捏脊具有调畅气血、疏通经络、调理脏腑的功能,针对食积的孩子也非常适合,还能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免疫力。
孩子生了不同的病,背上的皮肤会有不同的表现
正常情况下,孩子的脊背是非常软的,皮一拎就能拎起来很高很高。但如果孩子有病症的情况下,脊背的皮肤表现会不同:
1、食积时,孩子脊背中间部分的皮发紧,捏起来没那么容易,这个就是有食积的表现。
2、感冒时,孩子脊背上部分的皮发紧,皮没有那么容易捏起来,也说明这个地方阳气已经不通透了,我们捏的时候手下也会有明显的皮紧感。
3、发烧时,捏孩子脊背上半段的时候会疼,一疼孩子就会哭,往往一哭一闹汗就出来了,热就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