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御百邪”
在中国,从很古老的年代起,姜就被人们用于烹调饮食了。
1F古人之爱“姜”
三千年前,曾担任过商代宰相的伊尹,据说原先是商汤王的厨师,他常在烹饪食物时,加进姜、桂之类芳香植物,以增其美味。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夫子对姜有着特别的爱好,几乎每天都要吃一点姜。《论语·乡党》篇内,就有孔夫子“不撤姜食,不多食”的记载。而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1619-1692),既给自己的书室取名“姜斋”,还给自己取号“姜斋”,或许是他对姜特别爱好的缘故。
其实,姜并不仅仅是一种调味品,它还是具有多种功效的中药。
姜的繁体字为“薑”,据《说文解字》的解释,姜是“御湿菜也”。王安石的《字说》认为:姜能疆御百邪,故谓之薑。“疆御百邪”的“疆”字,略去左边偏旁,顶端加上草头偏旁就成为繁体“薑”字了。从这个意义看,姜的得名,似乎主要还是根据其医疗保健功效而来。
2F
“姜”的药用作用
中国人民以姜作药用,历史久远,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认识到姜对人体具有发表、散寒、去湿、化痰、温中的功效,是治疗风寒、感冒、呕吐、喘咳、腹胀、泄泻等病症的良药,并且还能解除半夏等药物之副作用以及不洁的鱼蟹食物之毒。
史载“姜”药
姜的临床医疗价值,历代文献均有不少记述。东汉中药名著《神农本草经》里,载明姜的“温中止血、出汗、逐风”等功用,能洽疗胸闷咳逆、湿痹、受冷腹痛、腹泻等疾患,久服去臭气。
晋代医学家、炼丹术家葛洪(284-364)《肘后救卒方》说,内服姜汤,可医治霍乱腹胀而欲吐却吐不出、欲泻又泻不下的患者,盛赞姜为“呕家圣药”。明代医学家李梴在《医学入门》中强调:“姜,产后必用者,以其能破血逐淤血也。”中国民间历来有采用炒姜末加红糖煮汤,让产妇饮服以调理产后身体的做法,此为其主要用意之一。
日常”姜“药
由于姜在医疗上具有多方面功效,中国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用姜防治疾病的经验也极为丰富。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1587-1641)在一次旅游途中因感受风寒致病,结果自用姜汤治愈。此事曾被记于他的《游记》之中:“初四日......是晚予病寒未痊......初五日早,令顾仆炊姜汤一大碗,重被裘衣覆之,汗大注,久之乃起,觉开爽矣。”
鲁迅在写作生涯中,曾多次采用姜汁医治自己的胃痛、腹痛获效,在其《日记》中可见者有:1912年11月10日,“饮姜汁以治胃痛,竟小愈”。同月23日,“下午腹痛,造姜汁服之”。
内服外敷齐”姜“治
用姜治病,内服与外敷,常有殊途同归之妙。
对于因饮食失调而引起的腹痛难忍者,《肘后救卒方》介绍在内服姜汤的同时,把姜捣成糊状外敷于腹部疼痛处,能提高治疗效果。该书还首载“隔姜灸”方法:施行艾灸前,在穴位上放置一分厚的生姜片,然后隔着姜片施行艾灸,将能同时获得艾疗与姜治的功效,对医治虚寒病证尤为合适。
此外,用姜片外敷“太阳穴”,能缓解头痛、偏头痛;姜片敷“内关穴”,能预防晕车、晕船。
配伍”姜“剂
姜除了可单独作药用,还能同其他药物配伍应用,所组成的方剂,不胜枚举。被尊称为“医圣”的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擅用生姜同其他药物配成许多方剂,其中如著名的“当归生姜羊肉汤”,用于治疗产妇身体虚弱,腹中绵绵作痛,效果颇好。
正因姜在人类的饮食和医疗上的众多功用,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总结说:“(姜)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中毒成喉痹......”称赞它:“去邪辟恶,生啖熟食,醋、酱、糟、盐、蜜煎调和,无不宜之。可蔬可和、可果可药,其利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