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抱孩子来,肯定是防病治病。患儿病症可以不同,患病原因千差万别,但“病了”却是不争的事实和主要就诊原因。各种病症可以不同,但作为病症,一定存在共同的规律和特征。
共性是什么呢?
下面是发生在成都中医药大学课堂上的真实一幕。
“同学们明年将要毕业,成为治疗疾病的大夫”他如此开头。同学们紧盯着他。
“亲爱的同学们,谁能告诉我你们天天面临的疾病的定义是什么?”
如此普遍的问题,下面却哑然。这本来是从进校,或者从填报高考志愿那一刻就应该关注或弄懂的问题。可临近毕业,甚至毕业很多年,一些同学仍然云里雾里。
他点名学生回答。
“疾病就是身体不舒服”
“‘不舒服’妥不妥?”他提醒。
“那就用‘痛苦’”
“对!‘痛苦’比‘不舒服’好。疾病就是身-体-的痛苦”他特别将身体两个字拖得很长。
一些同学反应过来。“心里,还有心理。是身心的痛苦”
“还不全面!”他斩钉截铁地说。
“还有啥呢?”同学议论开了。
他给出一个案例。
“一个老年痴呆患者。摇头晃脑,涎流不止,小碎步移动着。你问他身体痛苦吗?他以沉默表示‘I do not know’,你继续问他心理痛苦吗?仍然没有回答,应该还是‘I do not know’。这时候,我,作为医生看不下去,病人家属也看不下去。大家因他而伤感。同情他,怜悯他,关爱他,治疗他。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疾病还包括和谐,即情感和融入社会方面的问题”。
“OK!”他为同学们跟上他的节奏,很快反应而高兴。
“我刚才给大家介绍的疾病的定义,可是WHO的顶级专家们总结并发布出来的。它反映了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过程。从身体、心理到和谐与情感是一大进步。”他如此总结。
WHO专家的观点,全世界发布,应该很全面!他却说这样的定义不好。
“那该怎样定义?”同学问。
“定义某种事物有几种方法。一是直叙法,尽可能详尽地描述和概括事物的面貌和本质。这种定义用得最多,直观,易懂。如WHO关于疾病、疼痛、关节炎等定义。但这种命名常常会随着对某事物认知的修正而不断修正。二是替代法。要求用相近的词汇进行相互间解释。古文最喜运用。如‘按者,抑也’,‘抑者,按也’,‘蹻与跷同’等。三是排除法。即排出事物的对立面,就只剩下事物本身了”
“排除法?”
“比如疾病。就要排除不是疾病”
“不是疾病会是什么?”
“再想想。不是疾病会不会就是健康。‘健康’就是没有疾病!?”
“有趣啊。老师”
讲到这里,他突获灵感。
疾病和健康其实是两种完全对立的状态。疾病是欲避免和消灭掉的状态。健康是受欢迎并需要保持的状态。
他正是从疾病和健康两种对立状态中悟出了治疗疾病的第一个环节--谨守病症的共同病机。
这时候,他会在黑板上写下巨大的“健康”和“疾病”四个字,并伸开一只手的手掌,蜷缩另一只手握拳。然后,大声问学生“疾病和健康这两种状态是永恒的吗?”
答案当然否定。即疾病和健康不会永恒。
他立即在“健康”和“疾病”之间用转换箭头联结。显然,在一定条件下,疾病可以朝健康方向转化;同样,健康也可朝疾病方向转化。他一边讲,一边两只手不停地变化着掌和拳,以示两种状态之间的转化。
看来,关键的关键就是条件。理论上,满足一定条件,疾病就能向健康方向转化。如此,治疗疾病就变成了探索疾病的共性和规律,弄清楚疾病在什么条件下朝健康方向转化。然后,想尽一切办法创造出这种条件。条件找到并创造出来,疾病向健康方向转化就成为可能。而一旦疾病向健康方向转化,疾病本身就消失或减轻,就实现了治病。这种治疗方法不针对具体病症,针对滋生各种病症的土壤。土壤被铲除了,疾病也就没有了。
作者:
廖品东
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四川省推拿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教材《小儿推拿学》主编
从医近30年,致力于推广和发展小儿推拿事业,多次接受电视台采访,参加小儿推拿专题片的录制,还应邀到新加坡、韩国等地主讲小儿推拿学。他圆润柔和的推拿手法和反复思考总结的推拿处方,不但得到家长认可,而且在业界备受肯定、推崇。